03-16 22:46:33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眼科医生杜教授赶往散打训练点
有一种力度精细轻柔——比如微雕;有一种劲道威猛爆发——比如搏击。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力”,却在重医附二院眼科教授杜之渝身上完美融合。
了解杜之渝的人,也会觉得“传奇”:他崇德尚武,偏成了眼科教授;他医者仁心,竟又是武林高手。
类似于武侠小说里的情节,调和一阴一阳两股真气,非绝顶神功莫属。能用拿手术刀的手一招制敌,也能用打拳的手在1mm的角膜上“微雕”手术,在杜之渝看来,唯有勤奋不被辜负。
训练场上杜教授是一个严格的教官
崇德尚武
傍晚6点,杨家坪步行街,白天人潮涌动的斌鑫世纪城渐渐清净下来。而在大厦3楼,已经下班的眼科医院办公楼依旧灯火通明,暴风骤雨般的搏击训练刚刚开始。
杜之渝和弟子们的实战搏击训练每周两次,从6点到9点半。直拳、边拳、盖拳……半小时热身后,是更加激烈的近身实战搏击。格斗时发出的“嗷嗷”吼叫声、身体碰撞声,甚至曾引起保安的注意。
谁能想到呢,就在几小时前,杜之渝还穿着白大褂,给患者诊治疾病。
说起武术, 杜之渝最开始习武,是因为身体瘦弱,习武是为了强身健体。刚开始,杜之渝跟着舅舅学擒拿,十几岁时,他拜重庆武术界知名元老张炳坤先生为师,学习少林拳和峨眉拳。
那时,习武之人被认为“五大三粗”。杜之渝也是张炳坤先生弟子中唯一的大学生。但杜之渝偏偏认为,普通人能习武,大学生能学得更好,在重庆医科大学学习期间,他担任学生会主席并兼任社团部部长,当年不少学生想习武,他就在社团部下创办了“重庆医科大学武术协会”并担任首届会长,带领同学们“光明正大”地习武。
大学毕业后,杜之渝开始主攻实战搏击。他学习过摔跤、跆拳道、泰拳、柔道等,更是将其中的精华融入散打之中,自创出100多套实战搏击招数。1996年,34岁的杜之渝获“重庆市一级拳师”称号。身为武术一级拳师,杜之渝的徒弟不乏公安干警、武警战士。
更有趣的是,杜之渝的弟子中,还有眼科博士、神经外科博士、儿科博士、超声博士、外科学博士……
训练场上杜教授是一个严格的教官
单刀赴会
眼科医生“操扁挂”,功夫到底有多深?
在杜之渝的书柜里,保存着两本全英文关于中国散手和泰拳的武术书,在书籍扉页,他的美国徒弟Shannon、也是一位空手道黑带高手写下了真挚的留言。
2001年,杜之渝到美国Vanderbilt大学作为眼科访问学者,抽空到当地的体育馆去看看。而Shannon在这里当空手道教练。几次观察之后,杜之渝觉得这人身手不错,也有些中国功夫的功底,于是邀请他到家里交流武术。而Shannon当时只知他是眼科医生,并不知道他是武术高手。切磋中,杜之渝在没有防护垫的情况下,将身高1米九几的Shannon踢来的一脚侧踢顶了回去。而Shannon虽有防护垫护体,照样被一米七的杜之渝一脚踢出去三四米远。Shannon佩服之极,当即拜杜之渝为师。
杜教授和美国学生
几个月后离开美国时,Shannon赠送给杜之渝两本全英文的武术书,并说,teacher(老师)和coach(教练)都不足以表达他的敬意,所以最后称杜之渝为master(大师、师父)。
杜之渝洛杉矶“单刀赴会”国际武术联盟总会,更被众弟子津津乐道。要知道,对于习武之人而言,“单刀赴会”很可能被认为“挑衅”,“竖着进、横着出”不是没有过的事情。
但杜之渝在与国际武术联盟总会会长DR.CHE进行了充分交流互动后,不仅让国际武联第一次了解到中国重庆开展传统武术的情况,也让DR.CHE深入了解了杜之渝的中国功夫,双方结下了友好的情谊。
俗话说,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杜之渝说,他经常告诉徒弟,一般不出手,出手就要一招制敌。说话间,杜之渝抬手一挡,已将身旁的徒弟制于肘下。 “这一招,叫做‘贴身靠肘’,适合近距离贴身搏击!”
走进手术室的杜医生
不忘初心
杜之渝说,习武对于他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杜之渝办公室,办公桌上仅有的装饰,就是一幅群山环抱之下他与师弟切磋武艺的照片。
但直到第一次上了手术台,杜之渝开始担心,一生挚爱的武术,怕是真的要放弃了!作为眼科医生,杜之渝从事的近视手术,是在不到1mm的角膜上进行,宛如微雕。眼科手术最大的特点就是“精细”。一个是最精细的眼科手术,一个是极具爆发力的武术散打,两者之间真的能够集于一身吗? 杜之渝很快发现,因为过于激烈,武术练习的第二天,他根本没办法拿显微镊。“拿着显微镊手就抖!”眼科手术用的显微镊比普通镊子更小,镊子头部细如针尖,拿着显微镊的手指,不允许半点的抖动。
没办法手术,杜之渝只能放弃手术前的训练,然后开始了长时间的磨练——每次实战搏击训练回家,他就一小时一小时地拿着显微镊,直到不再手抖为止。为了静心,杜之渝还专门练习太极……经过长达一年的磨练,“手抖”的问题才慢慢缓解。
杜之渝说,他小时候的梦想,是考上北大物理系,医院的消毒水味他闻着就“头痛”,但爷爷希望他学医。为完成爷爷的心愿,在省重点院校里他选择了重庆医科大学。“我从小近视加散光,看书不到5分钟就会痉挛。”杜之渝想,学医就学眼科,眼科的光学可以跟物理光学结合,说不定还能实现自己摘掉眼镜的梦想。
而学,就要做到最好。
抱着这样的信念,杜之渝刻苦钻研,最终成为了全国眼屈光界权威专家。从2003-2016年,杜之渝连续13年作为大会主席,主持国内顶级学术会议——“全国眼屈光手术学术研讨会”(CSORS)。他还作为全国六位起草专家之一,参与了卫生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标准》的起草工作,该标准于2012年2月正式实施,他也被卫生部特聘为卫生人才评价专家。
还有一个小秘密,他1996年开展准分子激光治疗屈光不正手术(也就是常说的近视手术)。1997年,通过手术,杜之渝实现了摘掉眼镜的梦想……
业广惟勤
杜之渝的“双料”弟子晏丕松有时也惊讶于师傅的成就。眼科教授,他是权威;武术搏击,他是高手。学声乐,成了小号男高音;各种各样的职务更是装了一大箩筐。
用今天的话说,他简直就是“学霸”!
在成为杜之渝的武术弟子之后,2002年,晏丕松报考了杜之渝的研究生,如今成为一名眼科博士。
“我有时也在想,学眼科和练散打其实也有相似之处,学习往往一通百通。”晏丕松说,比如散打中的直拳,追求的是速度和力量,而从量变到质变,必须经过千锤百炼。学眼科也是一样。比如眼科里的“检影验光”是确定眼镜度数最准确的指标,验光要准确,至少需要经过5000-6000次练习。
拿手术刀的杜教授带上拳套创造神奇
2000年,北京大学在重庆招收在职研究生,杜之渝又果断报了名。杜之渝一直有一个北大梦,高考部重点院校第一志愿就是填的北大,但因几分之差与北大擦肩而过。
杜之渝报考北大研究生班时,晏丕松正好在读杜之渝的研究生。
杜之渝选择了挑战更为严峻的学位班。那时,他平时工作繁忙,只能下班后“挤”时间看书。“他通常看书到凌晨3点,临近考试时,看到凌晨4、5点。一直坚持了3年。”晏丕松很受激励,“老师都在努力,作为他的学生,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最终,杜之渝圆了自己的北大梦。
而回想起攻读北大法学硕士的三年经历,杜之渝感慨,那也是他一生中最辛苦的一段经历。“不习武,我也许就坚持不下来!”杜之渝说,习武不仅练就了强壮的身体,更练就了强大的毅力。
在杜之渝办公室里,挂着他最喜爱的四个字——“天道酬勤”,无论是从医30年的钻研,还是习武35年的坚持,杜之渝说,都是不断坚持、不断挑战的结果。因为成就都不可能“速成”,唯有勤奋才有收获。
人物档案
杜之渝: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专委会白内障与屈光手术学组副组长;全国眼屈光专家俱乐部副主席兼秘书长;美国白内障及眼屈光协会(ASCRS)会员;
教育部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同时,还是《中华眼科杂志》等6家国内眼科杂志编委,美国《Current Eye Research》杂志特约审稿专家。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顾晓娟 摄影 鞠芝勤 苑铁力